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 >> 详细内容
供给侧改革面临提质增效问题:水稻不断高产 进口却是出口10倍
发布时间:2017-05-05 15:10:16    作者: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点击:13201

作为60%以上人口选择以水稻为主粮的国家,中国的水稻产量无疑备受关注。目前,袁隆平带领的第五期超级稻研究已进入17吨/公顷产量的重要攻关阶段。

同时,近年来我国稻谷产量均保持在2亿吨以上,加之受进口大米增加(其数量甚至10倍于出口大米)、市场大米消费减少等因素影响,国内稻谷显示出供过于求势态,年度结余水平较高。在此背景下,关于水稻高产还是优质的问题再次被提及。

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农科院谢华安表示,在未来育种方向上,要把水稻的丰产性、抗性、优质性和广适应性综合在较高的水平上,才叫超级品种。

“对于科学家来说,他们可能有对产量极限突破的追求,但对于企业来说,高产之外,优质是更重要的。”一位参加论坛的企业代表告诉记者。目前,市场更注重的是米质问题,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水稻的提质增效将成为新课题。

进口稻谷和大米量10倍于出口

目前,袁隆平关于第五期超级杂交稻的研究正在攻关17吨/公顷的产量目标,但尴尬的是:在水稻高产研究取得不断突破的同时,近年来进口大米数量激增,国内大米出现供过于求势态,库存也面临一定的压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国家统计局官网查询数据发现,2008年,我国稻谷和大米进口数量为32.97万吨;2011年,这一数据已增长至59.78万吨;到了2015年,稻谷和大米进口数量飙升至337.69万吨;而据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进口稻谷和大米数量达到353万吨,是2008年进口量的10倍之多。

出口方面,近十年来,我国稻谷和大米出口数量一直处于下降状态。2008年,我国稻谷和大米出口数量为97万吨,超过当年进口数量约64吨;到了2011年,稻谷和大米出口数量降至51.57万吨,被进口数量超越,中国也成为稻谷和大米净进口国家;到了2015年,稻谷和大米出口数量仅为28.72万吨,不足进口数量十分之一。

“这还是在国家的配额管控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把国家的配额因素再抛开,敞开进口,可能进口的数量远远不止这个数量,整个行业都在关注国外的大米来了。”谈起近年来我国进出口大米数量的变化,隆平高科副总裁青志新向记者如此表示。

据了解,为保护国内粮食安全,我国并未完全开放粮食市场,而是实行进口关税配额制。据发改委历年颁布的《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管理暂行办法》(2012~ 2016年度),我国大米进口关税配额均为532万吨(其中:长粒米266万吨、中短粒米266万吨),国营与非国营贸易比例各自为50%。

“这就是消费观念带来的变化,以前吃大米,可能只是当饭吃,为了吃饱,但现在不一样了,很多消费者会考虑这个米的安全性、营养、口感等多个方面。”一位参加论坛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同一价位的大米,从品质上来说,进口大米要优于国内大米。据该人士介绍,同一品质大米,进口大米价格可比国产大米低千元/吨。

事实上,多年以来,日本越光米、泰国香米等国际知名大米,在国内均被宣传为“优质大米”,到了零售端,它们的价格并不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天猫平台搜索发现,泰国香米单价大多在6元/斤以上,而日本越光米少则近10元/斤,多则高达45元/斤。

水稻产量质量争议再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针对目前粮食品种的供需矛盾,分析普遍指出,这是各地主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结果,其目的是改变过去以追求产量为主的发展模式,转换成以提高质量,以更高效益为目标的发展方式。

“就是说,现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消费者,都开始更加关注大米的安全、绿色、口感等各方面。”有广东省内水稻企业负责人如是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事实上,从2016年开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便扩及农业领域。今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章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

2017年年初,稻米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落地,政府在执行托底政策13年后,首次调低各类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其主要目的是刺激优质品种的种植。

“今年国家的最低收购价的政策信号相当明确,没有再进一步往上涨,也没有持平,而是往下降。早籼稻下降了3块,中晚籼稻到了136元/100斤,粳稻下调5元。”青志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一举措,将进一步促使企业主动清退普通品质品种,转向研发推出优质品种。

“我们作为行业内的人士,所考虑的应对思路就是要优质,要把优质的产能供应得比较充分,通过提质增效来满足社会的需求。”青志新表示,就隆平高科方面,将来优质、高产、广适、高抗的水稻品种将是创新的主流。

谢华安表示,在未来育种方向上,要把水稻的丰产性、抗性、优质性和广适应性综合在较高的水平上,“具有这四性综合水平比较高的品种就叫超级品种,它在生产上的应用就是低风险、高效益。”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即使是在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情况下,水稻增产依然不可放弃。

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认为,稳定、增产、高产仍然是我国水稻增产增效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大家不要认为我国的水稻多了,我个人的观点,我国目前的水稻总量并没有多到哪里去,仍然是一个基本平衡,甚至是一个紧平衡的状态。”张洪程分析称,在过去,家家户户都要存粮,但目前,无论是农村的新一代农民,还是城镇的市民,并没有存粮,“原来是13、14亿人家家户户都存粮,那粮食就不显得多,我们现在只有国家存粮,还有市场上存一点粮,所以粮食并不多到哪里去,所以一定要稳定住它。”

“不要认为高产了,效益就低了,我认为只要措施合理、栽培技术用得好的话,它仍然可以达到优质、高产和高效的统一。”张洪程说道。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