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 >> 详细内容
全国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模式现场观摩交流会在湖北召开
发布时间:2018-10-22 14:48:10    作者:粮食作物技术处    来源:全国农技推广中心    点击:8208

10月17日,全国农技中心在湖北省洪湖市召开了全国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模式现场观摩交流会。全国水稻产区22个省(区、市)技术推广部门及重点县代表、有关专家及稻米经销商代表1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观摩了洪湖市汊河镇稻渔共生示范基地、乌林镇中稻-再生稻-油菜(绿肥)周年高效种植模式示范现场和经济开发区再生稻产业园区,邀请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张卫健、浙江大学教授陈欣分别就南方稻田丰产高效复种轮作模式和稻渔共生系统的原理与关键技术作了专题报告。湖北省交流了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模式推广应用经验和做法,洪湖市春露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与6家稻米采购商签订了采购合同。湖北省农业厅总农艺师肖长惜、洪湖市人民政府市长沈先武致辞,全国农技中心主任刘天金作总结讲话。

会议认为,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5亿亩左右,约占粮食总面积的30%,总产4000亿斤以上,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全国65%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抓住了水稻生产就抓住了口粮安全的大头;抓住了水稻绿色生产,就抓住了粮食绿色生产的关键。水稻生产要坚持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方向,围绕产业产出产品工作主线,推进要素模式技术集成创新,把过高的资源消耗降下来、把过多的投入品使用减下来,不断优化水、耕地和劳动力等资源配置,加大水稻重大绿色生产技术集成,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水稻+”遵循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适应了农业绿色发展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是水稻绿色生产的重要模式之一,对确保口粮安全、推进绿色兴农、实现质量兴农、加快品牌强农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水稻+”是以水稻生产为本,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以种植制度创新为魂的新型农作制度,包括稻经轮作、稻禽协同、稻渔共生等生产体系。“水稻+”通过改进提升和集成创新传统模式,具有稳粮优经、种养结合、绿色高效等特点,具有5大发展优势。一是“+”优了结构。“水稻+”优化了粮经结构、种养结构和供给结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范本。二是“+”高了品质。“水稻+”助推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品质,唱响农产品牌,是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一个范例。三是“+”亮了底色。绿色是农业的底色。据统计,稻渔共生模式减肥20-30%、减药30-40%。四是“+”出了融合。“水稻+”适合适度规模经营,助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水稻+”融合种植、养殖、加工和农旅,有看有玩有吃、好看好玩好吃,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一个抓手。五是“+”多了效益。“水稻+”可实现亩均纯利润2000元以上,最高可超过万元,是单一种植水稻利润的3倍,甚至10倍以上。

会议指出,全国农技中心将牵头组织实施“水稻+”“551”工程,即用5年时间,发展适宜区50%面积(5000万亩),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会议要求,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守住水稻产能这一底线,坚持因地制宜、绿色发展两大原则,强化三项重点工作,推进“水稻+”发展。一是强化模式集成。联合水产、畜牧、农机等部门,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筛选适宜水稻品种,科学搭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禽类、水产品种,不断丰富“水稻+”具体模式,尽快集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二是强化样板打造。各地要充分考虑技术基础、市场需求和农民积极性,每省(区、市)选择2—3个有基础、有优势、有积极性的县,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实施主体,建立一批“水稻+”示范基地。加大“水稻+”与农耕文化、休闲农业结合力度,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三是强化宣传推介。广泛宣传“水稻+”在稳粮增收、扶贫开发等发面发挥的作用,通过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媒体报道等方式,把发展好经验、好典型、好做法宣传好。同时,注重品牌打造和电商发展,积极引导地方重视品牌塑造,提升“水稻+”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