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 >> 详细内容
浙江省青田县稻鱼米振兴小山村
发布时间:2018-12-24 10:57:39    作者:    来源: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点击:7881

“稻鱼”产业是青田农业主导产业,“稻鱼共生”系统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近年来,青田县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探索加快发展“稻鱼米”产业便是其中典型代表。目前,全县“稻鱼共生”面积4.5万亩,水稻平均亩产446公斤,田鱼平均亩产32公斤,平均亩产值3793元。2017年该县实现稻鱼总产值1.91亿元,推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1年增长超过10%,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积极力量。

古老农业模式焕发新活力

11月15日青田侨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与承运大米的物流工作人员一起,将包装好的优质青田稻鱼米一一装车。这些稻鱼米将发往德清县,为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做好餐饮保障。
据了解,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于11月19日—21日在浙江省德清县举行。此次大会不仅是联合国主办的一次大规模、高级别、内容丰富的地理信息大会,也是测绘地理信息领域迄今为止在中国举办的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重大国际多边活动。联合国副秘书长及108个国家的领导、嘉宾约2000多人参会。大会首批合作伙伴包括上汽集团、阿里巴巴、腾讯等19家知名企业。首批运往德清的稻鱼米总共有1.1万公斤,以5公斤为单位进行礼盒包装。这些稻鱼米作为大会的宴会用米,让各国参会人员品尝到经过上千年的稻鱼共生系统演化培育出的青田优质稻米。

“‘稻鱼共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米上联合国会议餐桌,扩大了该县稻鱼产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说起青田稻鱼米成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指定餐饮大米时,青田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蒋珍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通过一代代农民不断劳作发展出的农业生产智慧的结晶。青田稻鱼米就是依靠这种技术,在青山绿水间,在田鱼、水草等多种动植物的共同滋养下长大成熟的,生态、健康。”

据介绍,除了作为宴会用米以外,青田稻鱼米还将成为大会伴手礼,“跟”着各位与会人员“走”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认识它。

“稻鱼共生”,是青田本土的一种独特生态农业模式。稻鱼共生系统,指的是鱼在水稻田中吃草,吃虫,帮助耘田,鱼的粪便给水稻提供最天然的肥料;水稻为田鱼提供庇护,防止白鹭等鸟类天敌。“稻鱼共生”的种养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是我们祖先天人合一智慧的具体体现。青田通过这种模式所种植的大米被称为“稻鱼米”,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近年来,为了打响青田稻鱼米这张名片,青田县制定《青田稻鱼共生技术操作规程》等办法,青田侨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五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加工、统一包装),大力推进稻鱼共生示范标准化基地建设,建立青田稻鱼米追溯体系。2017年,按“五统一”标准种植“青田稻鱼米”1500亩,产品均价由原来的每公斤6元提高到每公斤20元,仅此一项为农民亩均增收1000元。2018年稻鱼米“五统一”标准种植基地达到3000亩,分布全县10个乡镇,17个经营主体,涉及570户农户,销售稻谷量为120万公斤。

农民分散种政府追溯监管

青田县小舟山乡小舟山村的刘永如去年73亩地种出2.6万公斤稻谷、养出550多公斤田鱼,每公斤稻谷五六元,每公斤田鱼120元。刨去成本,一年挣了近10万元。算着这笔喜气洋洋的种田账,他说发展生态农业好日子已经来了。

2004年,刘永如回乡搞起了“稻鱼共生”,但“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环境让务农散户难成规模,形不成市场优势,种的稻、养的鱼大都自己吃,赚不来钱。转机终于来了,“去年备耕前,青田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的人来找我,问愿不愿意做示范基地,由他们提供稻子品种,种出来的稻谷按每斤两块八的价格统一回收。”高价保底收购让刘永如眼前一亮,2017年的收入也让他欣喜不已。

山区小稻田,增收大文章。2017年,青田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为发展地域特色农业,同时解决农户发展“稻鱼共生”难成规模的难题,因势利导,谋划成立青田县稻鱼产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农合联),改变农民“单打独斗”现状,破解山区农业发展瓶颈。青田县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改革创新,规划农产品的种植、分配落户及收储营销,逐步形成了农民分散种植、政府统一经营销售的新型山区农业发展模式,先后建成以稻田养鱼为主的粮食生产功能区2万亩、省级稻鱼共生精品园2个、稻鱼共生主导产业示范园1个、整建制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区1个,逐步形成以鹤城片、山口片和温溪片等乡镇为核心,以万阜、章村、舒桥等乡镇为补充的“一核多点”的产业格局,实现以点带面、从线及面的产业体系。

为了让广大消费者放心购买青田稻鱼米,青田县依托互联网技术,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食品安全溯源体系数据为支撑,实现青田稻鱼米“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只要扫一下青田稻鱼米包装袋上的二维码,消费者就能通过互联网看到所购米的产地、产品介绍、生产基地的环境气候、农药残留检测报告等,还能对稻鱼米采收、分仓、入库等过程进行追溯。同时,青田县还强化青田稻鱼米质量安全监管,使抽检合格率达到100%。按照“青田稻鱼米”品牌标准,严格准入范围和条件,以快速检测与定量检测相结合,以结果为导向,把好品牌准入关。

稻鱼原生态养殖渐成气候

“稻鱼共生”是青田的特色农业,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的许多农户都从事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青田仁庄镇南木宕村村民徐冠洪是一位归国华侨,2006年回国后,他一直渴望能实现自己的农业梦想,于是在2012年创办了生态农场。他在自己的稻田里,不施农药化肥,不给鱼喂食商业饲料,极力以返璞归真的方式试验“稻鱼共生”,公司也取名为青田愚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几年的实验,徐冠洪加大稻田里的田鱼投放量,在每亩稻田放入600条左右的田鱼,田鱼作为劳动力贯穿整个水稻生产过程,实现了免耕、免施肥、免撒农药、免除草等中间劳动过程,大大地节约了水稻生产劳动力,实现高效生态有机的生产模式。

徐冠洪的农场主要采用立体生态循环与稻鱼共生模式从事绿色生态种养业,在青田原有“稻鱼共生”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创新,使该农场在不撒农药,不施化肥的有机条件下稻、鱼种养大获成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亩产万元农业新模式。目前,他的农场面积达到120余亩,年产值120余万元,实现了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在现代农业中创出一片新天地。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总要付出一些代价,不撒农药,不施化肥,稻和鱼的产量就注定不会高。”但极力追求生态种稻养鱼的徐冠洪,面对困境依旧选择坚定走下去。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他逐渐有了一套成熟的稻田养鱼高产技术,他坚持推广和应用GT/T19630-2011有机产品质量要求进行生产,从农业生产管理、生态环境控制等环节严格把关,采用稻鱼共生种养组合优化技术等措施,达到增产、增效、优质、有机的目标。“第一年血本无归,第二年收支平衡,第三年实现盈利。”徐冠洪说,目前他的一亩田可产稻350公斤,田鱼100公斤,稻鱼共生亩产轻松越过万元。此外,徐冠洪结合青田实际,总结出一套适合山区种养技术规程,并进行示范推广,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民生产,每户年均增收1万元,实现了农民脱贫致富和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的双赢。
“稻鱼共生”,也吸引了其他远在海外的侨胞。仁庄镇村民吴筱勤在西班牙干了10多年,还是决定返乡把这个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做起来。现在,他的基地已能产出800多万尾田鱼苗。

与此同时,青田加大了对稻田养鱼的扶持力度。修编农业产业政策,出台《青田县“稻鱼共生”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突出对稻鱼产业的支持发展,重点扶持稻鱼共生生产设施建设、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科技研发、“稻鱼米”加工企业的升级改造等工作,积极推广“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种养模式和再生稻技术,不断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和发展效益。近年来,累计兑现各类扶持资金近7300万元,争取到创新强省农业科技生态循环项目5000万元、中央水稻产业提升项目1000万元,有力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华侨资金回流、政府补贴加大、品牌打造升级,青田稻鱼米在青田的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