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实用技术 >> 薯类 >> 详细内容
2016年重庆市种植业主推技术(八)——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2016-11-01 11:23:00    作者:薯类产业科、综合信息科    来源: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点击:5788

一、技术概述

马铃薯晚疫病是重庆马铃薯病害中发生普遍,为害较严重的一种病害,近年来多次大面积发生成灾,年均发生面积在120万亩左右,年造成20%~30%的产量损失,严重时达50%以上。由于马铃薯品种多不抗病,目前主要依靠化学方法防治该病害。同时,种植户在种薯选择及处理、配套栽培、施药时机及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习惯见病防治,防治时间往往滞后,防治效果差,因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绿色植保、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理念,实现马铃薯栽培技术与化学预防的有机统一,减少晚疫病发病程度,按照晚疫病预警系统信息进行精确防控,减少滥用、多用农药的现象,能够降低面源污染、保护环境、提高马铃薯单产、为农户增产增收,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巨大。近年来,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年防治面积达150万亩以上,亩平产量挽回损失20%以上。

二、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及处理

1.1选用抗病脱毒种薯。不同品种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的差别。目前,我市推广的耐(抗)晚疫病品种主要有鄂马铃薯5号、青薯9号等。对外调的种薯进行产地检查或进行种薯检验,证实无病后方可调种。选择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芽眼充实,生长势强的健康种薯,推广脱毒种薯,提倡使用小整薯播种。

1.2种薯切块。提倡整薯播种。50克左右的种薯可以纵切成2块,75克左右的可纵切成3 块,100克以上的种薯先横切,再纵切成4块;每个切块应保证1-2个芽眼;切刀需用75%的酒精或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切刀进行消毒。种薯切块后用草木灰沾干切面后播种。

1.3药剂拌种。选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等杀菌剂喷雾种薯消毒,将药液均匀喷于种薯表面,边喷雾边翻动,或采用50公斤种薯用2公斤混合药拌种(2.5公斤58%甲霜灵锰锌+0.5公斤72%的农用链霉素+25公斤滑石粉),摊晾干后即可播种。

2.起垄栽培,加强田间管理

播期垄高15厘米,苗期垄高20-25厘米。合理密植,一般净作亩植4000-5000株,马铃薯与玉米套作,行比以2:2为宜,亩植2500-3000株,采用双行错窝播种。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底肥,促进植株健壮成长,增强抗病力;及时中耕除草和培土,及时排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异地深埋和焚烧;重施底肥,早施、轻施追肥,即:底肥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2000公斤、专用复混肥25-30公斤;“闷头肥”追施尿素5-7.5公斤/亩。进行过测土配方施肥的田块施配方肥或按比例施肥。

3.药剂防治

初次发病时立即拔出中心病株,深埋销毁,降低病菌侵染传播。按照晚疫病预警系统信息,当感病品种病菌第三代首次侵染、耐病品种第五代首次侵染达到4-6分时、采用保护剂喷雾,以后每代的首次侵染达到4-6分时,采用保护剂喷雾,如果因为下雨等错过了施药时间,则采用治疗剂喷雾。保护剂选用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治疗剂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87.5SC/L银法利等药剂。要确保整个植株地上部、叶片正反面都要均匀喷雾;喷药后4小时内如遇大于4毫米降雨,待叶片水分晾干后须重新喷药。

三、适宜区域

重庆市全域。

四、技术图片

 

图片1、晚疫病传播图

图片1 晚疫病传播图

 

图片2、晚疫病危害

图片2 晚疫病危害

 

图片3、脱毒良种

图片3 脱毒良种

 

图片4、晚疫病预警系统

图片4 晚疫病预警系统

 

图片5、晚疫病防治药效试验

图片5 晚疫病防治药效试验

 

图片6、晚疫病防控

图片6 晚疫病防控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