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体系建设 >> 详细内容
致敬农民,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发布时间:2019-09-30 12:57:10    作者:    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7486

秋分时节,丹桂飘香,橙黄橘红,广东大地处处呈现出瓜果飘香谷满仓的秋收景象,千万农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又是一年春华秋实。在举国上下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刻,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一线的同志表示亲切问候。广东各地按照“1+N”模式举办今年的丰收节活动,“1”即为地市级活动,统一在丰收节当日举办;“N”主要是县乡村开展的系列活动,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期间陆续开展。相比去年,今年的活动开展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营造出了浓郁的节日氛围。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多次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漠视农村”“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亲力指导下,支持“三农”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政策供给不断加强,带动更多资源投向“三农”、更多力量建设“三农”,极大激发了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热情,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重农务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就是要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为脱贫攻坚、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积蓄磅礴力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丰收是最令农民高兴和喜悦的一件事,也是维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生产,就可能面临“吃饭难”的问题。新中国诞生之初,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经放言,“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如今看来,艾奇逊的预言透露着傲慢与偏见,但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70年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令许多人始料未及。中国人民用事实向世界证明着:中国人能够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近年来,全国农业生产接连迎来好收成,粮食产量始终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口粮自给率达到100%,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0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7%。一句话概括,中国人的“米袋子”更加充实,“菜篮子”更加丰富,“果盘子”更加多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丰收的果实里凝结着农民的努力和奋斗。农业丰收靠天,但更靠农民。现代社会,广大农民早已拒绝“望天收”,而是战天斗地、辛勤耕耘,充分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由此,换来了一个又一个的丰收年,创造了以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人口的奇迹。农业兴百业兴,农业强则国家强。中国农民以朴素勤劳、善于创造的宝贵品质,托举起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就,并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以“节日”的形式分享丰收的喜悦,同时也是向农民表达崇高敬意。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亿万农民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实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连年丰收。致敬农民,致敬劳动,营造重农尊农爱农的社会氛围,丰收节才有意义。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丰收是国富民强的生动写照,是乡村振兴的大美篇章。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在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启的大背景下设立的,旨在传承悠久农耕文化、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激发乡村振兴强大动力。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就要传承和展示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展现新时代新农民的精神风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涵养重视农业、尊重农民、庆祝丰收的新时代先进文化,激发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仓廪实,国业实;农业稳,国家稳。“三农”工作事关全局,其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丰收节活动,分享丰收喜悦,致敬广大农民,并以此为契机,繁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全社会都感受到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