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实用技术 >> 蔬菜 >> 详细内容
最新!旋花科蔬菜新记录害虫,烦夜蛾防治方法出炉!
发布时间:2021-03-08 09:58:48    作者:    来源:长江蔬菜    点击:1809

甘薯和蕹菜属旋花科一年生草本作物,在湖北地区均有大面积栽培。甘薯又名红薯、番薯、白薯、白芋、山芋、红芋、红苕、地瓜等,是一种高产且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品种的选育和改良,作为蔬菜取食嫩叶与茎的甘薯品种(薯尖)已被普遍接受,且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蕹菜又名空心菜、竹叶菜等,原产东亚地区,作为主要的水生蔬菜种类,在中国中南部地区常见栽培。

烦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印度、伊朗、阿尔及利亚,以及欧洲南部等国家或地区。国内研究资料较少,有专家研究认为该虫分布于台湾、广东、四川、云南等省,黄成裕等、张继祖等、鄢铮等研究了福建晋江及莆田等地发生的薯田烦夜蛾。而刘艳等报道了湖南蕹菜上白斑烦夜蛾的形态学特征及生活习性,该虫与烦夜蛾相似,在国内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二者是否为一种,尚不明确。2018-2020年,笔者在湖北武汉发现烦夜蛾点片发生严重,主要为害甘薯(薯尖)、空心菜等旋花科作物,为湖北省蔬菜上新记录种。

01田间识别

1.1为害特点

以幼虫取食寄主叶片及嫩茎,低龄幼虫啃食叶片只剩表皮,3龄后将叶片啃食成缺刻、孔洞状,严重时可把叶片吃光,仅剩下叶脉或茎秆。

1.2形态特征

①成虫

体长25~27mm,翅展33~35mm。头及胸部暗棕色,颈部有一黑线纹,胸部背面有毛丛,腹部黑褐色。触角丝状,暗棕色;复眼大,暗棕色;足外侧灰褐色,各跗节有白色环状纹。前翅黑褐色,有许多黑色斑纹,并夹杂灰白色及墨绿色鳞片;内横线黑色波状,环纹白色、有不明显黑边,环纹后侧楔形纹有明显黑边;中横线不完整;肾纹大而弯,白边,外侧有白色斑,后侧有一白色斜斑,接近外横线;外横线双线黑色锯齿形;亚缘线白色锯齿形,内侧各脉间有一齿形黑纹。后翅基半部白色,后缘及外半部黑色,但顶角及臀角缘毛白色。

②卵

半球形,直径0.74~0.8mm,表面有放射状纵隆线31条。初产时乳白色,后顶部及中上部呈现棕黄色斑,将孵化时全部变灰褐色。

③幼虫

共6龄。老熟幼虫体长36~45mm,体色灰白,杂生蓝黑色点状纹。头部灰色,密生蓝黑色小点,间杂橙黄色不规则斑纹。背线、亚背线、气门上线、足基线为黑边橘黄色线,气门下线为灰白色,中具黄色粗线,有的个体亚背线与气门上线间,特别是气门下线及足基线间为宽蓝黑色。腹部各节背线两侧各具蓝黑色点若干,其中第1、2腹节的2个较为明显,第3腹节的2个略小;第8腹节隆起,背线中断,呈一白色斑块,周缘有6~8个蓝黑色小点。具胸足3对、腹足4对、臀足1对,足灰色,外侧有蓝黑色斑点,腹足单序环式趾钩。气门灰白色,边缘黑色,各气门前方有黑色斑块。

④蛹

长14~19mm,初呈黄绿色,后转为红褐色;腹部第5节及第7、8腹节的腹面中间及腹侧分别具有反括弧状及倒八字形斑纹;腹末端有臀棘3对。

1.3生活习性

烦夜蛾在福建晋江1年发生6代,在莆田沿海1年发生5代,少数6代,冬季无休眠现象。在湖北武汉1年发生4~5代,以蛹在杂草、秸秆、土块下越冬,幼虫从5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在田间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期为9月上旬至10月中旬。

成虫昼伏夜出,有一定的趋光性,性引诱力弱。白天一般停息在藤蔓基部等隐蔽处,夜间活动交尾产卵。卵多散产于薯叶或附近的杂草、秸秆上。幼虫低龄时较活泼,爬行与尺蠖相似,以取食幼嫩叶片为主,食成膜状斑或小孔洞,遇惊动时能吐丝下垂,并迅速向周围枝叶或其他物体爬去;3龄后有假死性,遇惊动时全身蜷成一团掉落在地表,常将叶片吃成大孔洞、缺刻,甚至只剩叶柄。幼虫在田间分布有明显的群集性,一般在寄主长势好、浓密、嫩绿,且较阴湿的田块中发生多。幼虫老熟后入土表作土室化蛹,有时也在薯叶遮避处化蛹。

02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残株败叶,铲除杂草,及时翻耕土地,与其他科蔬菜进行间作或轮作。施肥时应注意N、P、K3种元素合理搭配,不要偏施氮肥,适当排灌水,以减少虫口数量。

2.2物理防治

在田间设置杀虫灯,进行诱杀。也可用防虫网进行保护地栽培。低龄幼虫群集为害时,可人工摘除。

2.3化学防治

低龄幼虫期,可选择使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25g/L溴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2%甲维盐乳油2000倍液、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000倍液、10%虫螨腈悬浮剂2000倍液或30%茚虫威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进行必要试验后喷雾使用,喷药时应均匀周到,采收时应注意安全间隔期。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