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实用技术 >> 蔬菜 >> 详细内容
浑身都是宝!它既是蔬菜,又非常适合深加工!
发布时间:2021-04-13 14:43:39    作者:    来源:长江蔬菜    点击:1883

紫苏又名赤苏、白苏、青苏、香苏等,为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在我国各地都有野生种发现,目前在东亚和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有分布,以中国、日本和韩国栽培较为普遍。

紫苏嫩叶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g紫苏嫩叶含粗蛋白3.84g、粗脂肪1.30g、粗纤维6.96g、维生素C68mg、硫胺素0.02mg、核黄素0.35mg、尼克酸1.3mg、类胡萝卜素9.09mg、钾522mg、钙217mg、镁70.4mg、磷44mg、钠4.24mg、铁20.7mg、锰1.25mg、铜0.34mg、锌1.21mg、锶1.50mg、硒3.24μg,此外,还含有具特异芳香味的紫苏醛、紫苏醇、薄荷酮、薄荷醇、丁香油酚、白苏烯酮等物质。

其嫩叶作蔬菜可生食或作汤,茎叶还可腌制食用。煮水产品时加紫苏嫩叶或幼苗,可增加香气。紫苏煮鱼,鱼鲜菜美。在蒸煮螃蟹时,放一把紫苏叶,解腥、祛寒。新鲜紫苏叶+生鱼片是日本料理的标配,提味、解毒。紫苏汁液可供糕点、梅酱等食品染色之用,是天然色素原料。紫苏已经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生食、配料、装饰和外销蔬菜。

紫苏在中国已有2000年以上的种植历史,可作菜用、调料、香料、油用、药用等,紫苏嫩叶、茎秆、果实(种子)均可入药。中医认为,紫苏味辛性温,有行气宽中、清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等作用,可治疗外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腹胀等症。近年来,紫苏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备受关注,商业性种植越来越多,已开发出食用油、化妆品、防腐剂、着色剂等多种精深加工产品。

1品种类型

野生紫苏有2种类型,一种叶面平滑,叶先端稍尖,故称尖叶紫苏,又名野生紫苏;另一种叶面皱缩,形似鸡冠,故称皱叶紫苏,又名鸡冠紫苏、回回苏。栽培紫苏也有2种类型,一种叶、花均为紫色或紫红色,习称紫苏;另一种叶绿色,花白色,习称白苏。白苏、紫苏均可菜用,入药多取花、叶均为紫色的野生类型紫苏。

栽培紫苏通常依叶色可分为赤紫苏、皱叶紫苏和青紫苏等,依其熟性有早熟、中熟、晚熟之别,依其利用方式又有芽用、叶用和穗用之分。

我国现在生产上栽培的叶用菜紫苏品种多由日本引进,主要有紫叶紫苏(又称赤苏)和绿叶紫苏(又称白苏)2个品种,赤苏叶片厚而脆,香味浓郁,极易穿孔碎裂,影响商品性,且产量稍低;白苏叶片较薄而软,不易碎裂,产量也较高。

2栽培特性

2.1形态特征

①根

紫苏为直根系,一般垂直分布在土表层30~1125px范围内,水平分布在35~1250px半径范围,其侧根分层着生,一般有3~4层,根毛细小且较少。

②叶

子叶出土凹尖,圆肾脏形,白苏初呈黄绿色,2天后转为绿色。幼苗5~10天出现第一对真叶,紫苏真叶成对生长,叶卵形或阔卵形,叶缘锯齿状,叶顶端锐尖,叶两面全绿或全紫,或叶面绿色、叶背紫色。1个月左右长出3~4对真叶,并开始出现第1对分枝。紫苏分枝数由下往上逐渐增多,单叶面积也逐渐增大。

③茎

全株高50~5000px,因其主茎木质化程度高,不需支架可直立生长。主茎上每个节部都有不规则隆起,主茎节间以中部最长,顶部次之,基部最短。从基部以上3~5节开始分枝,以后每节1对分枝。分枝可在主茎顶芽摘除或生长受阻时代替主茎生长。同一分枝的节间长度以基部最长,向顶端依次变短。

④花

长江流域进入9~10月,紫苏开始进入生殖生长。其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主茎上对生的4纵列花朵呈现规则的"十"字形排列,分枝上花朵一律偏向外侧,呈微扇形排列。

小花白色、粉色至紫色,苞片卵形,全缘。花萼钟状,上唇3裂、宽大,下唇2裂。花冠管状,先端2唇形,上唇2裂微缺,下唇3裂。雄蕊4枚,子房4裂,花柱着生于子房基部。

开花顺序一般早现蕾的开花早,全株以主茎和分枝顶端的小花先开放,腋生花穗最后开放。上部分枝比下部分枝早开花,中部分枝次于上部分枝,各分枝开花时间相差3~5天,同一分枝从上往下逐渐开花,同一花穗上开花顺序为从下到上,但所有花穗顶端1~2朵花一般不结果,或果实发育不良。天气晴朗时每天9:00~14:00开花最多,盛花时间为每天的9:00~11:00,花期一般持续20~35天。

⑤果实

结果的顺序与开花顺序相同,一般每朵小花结出4枚小种子,结果时果萼迅速增大,萼内部密生白色长茸毛,边开花边结果。主茎少数腋生花穗不育。随着果实的进一步成熟,叶片开始转为黄紫色或黄绿色,被毛程度也减少,香气变淡。

⑥种子

瘦果含3~4粒种子,灰褐色,近球形或卵形,千粒质量为0.8~2.2g。紫苏种子忌干燥贮藏,采收的种子宜于阴凉处风干2~3天,后用等量河沙与种子混合,保持适宜的湿度,装进箱子内埋藏于土中,以利发芽。

2.2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①温度

紫苏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种子发芽最低温度为5℃,适温18~23℃。幼苗可忍耐10~12℃的较低温度,低于10℃易发生冷害。茎叶生长适温20~26℃,夏季高温仍能旺盛生长,气温超过35℃时生长受阻,品质下降,气温低于10℃停止生长,0℃时植株受冻。开花结实期适温22~28℃。

②光照

紫苏喜光照充足,在较阴的地方也能正常生长。紫苏是典型的短日照植物,无论植株大小,日照短时即开花结籽。长江流域9月开花,10月种子成熟。秋冬季大棚生产紫苏时,为避免植株开花结实,影响叶片生长和食用品质,需进行人工补光,确保光照时间在15小时/天以上,否则苗期即开花结籽。此外紫苏种子发芽也有需光性特点。

③水分

紫苏较耐高温高湿而不耐干旱,栽培全程应保持土壤干干湿湿,尤其是在产品器官形成期,如遇土壤和空气湿度过低,会导致茎叶粗硬、纤维增多、品质变劣,甚至不堪食用。

④土壤

紫苏对土壤适应性很强,房前屋后、田边地头均可栽培。商品生产,最好选择阳光充足、排灌方便、疏松肥沃、远离污染的成片地块栽培。

3栽培季节与方式

长江流域紫苏以露地栽培为主,一般3~4月大棚、小拱棚或露地育苗,4~5月定植,6~9月采收,至抽薹开花为止。

大棚秋延后栽培,8~9月播种育苗,9~10月定植,11月至翌年1月供应;大棚越冬栽培,10~11月播种育苗,11~12月定植于大棚,保温防寒和补光处理,翌年2~4月供应;大棚春提前栽培,1~2月播种,2~3月定植,4~6月供应。

近年在湖北、湖南还盛行家庭阳台容器栽培,可周年播种,随时采食。

4大棚栽培技术

4.1地块及棚型选择

商品化栽培的地块应能满足紫苏生长所需的温、光、水、肥条件,并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同时还要有利于机械操作和人工劳作,确保紫苏正常生长,并便于调温调湿、照明补光、排灌施肥、防虫通风等作业。长江流域叶用紫苏生产,宜采用跨度6或8m的镀锌钢管塑料大棚或连栋大棚等设施。

4.2种子处理及培育壮苗

①种子处理

紫苏种子使用寿命较短,一般用当年采收的新种,但采收后的种子有长达4个月左右的休眠期,生产上需采取低温及赤霉素处理打破休眠。将当年采收的种子用100mg/L赤霉素处理并置于3℃低温及光照下5~10天,后置于15~20℃、光照下催芽12天,种子发芽率可达80%以上。

每667㎡大田用种量40~50g。播种前先用清水将种子在室温下浸泡24~48小时,然后用湿纱布包好在18~23℃条件下催芽,每天用清水洗种子1~2次,经过1~2天大部分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②育苗设施

宜根据不同的育苗季节选用相应的育苗设施,如冬春季应选择温室、大棚、小拱棚,夏秋季应选择遮阳棚、露地等,有条件的应采用工厂化穴盘育苗。穴盘宜选用50或72孔规格。

③营养土配制

按一定比例(不含病菌虫卵的大田园土6份、草炭或砻糠灰4份,每1m³加有机肥20kg、复合肥2kg)配制营养土,要求孔隙度约60%,pH值6~7,速效氮>150mg/kg,速效磷>100mg/kg,速效钾>100mg/kg,有机质含量35~40g/kg,确保疏松、保水、保肥、营养完全。将配制好的营养土装进营养钵或穴盘等育苗容器中备用,或均匀铺于育苗床上,厚约250px。

④苗床准备

可在棚室内直接建苗床。苗床以表土不易板结、透气、保水性好、含腐殖质较高的肥沃土壤为宜。每667㎡苗床施腐熟有机肥2000kg、三元复合肥20kg、尿素5kg作底肥,施肥后翻匀、耙平,作深沟高畦。每667㎡大田需苗床30~40㎡。

⑤播种

播种量为每1㎡1.5~2.0g。播种时,苗床浇透水,水渗下后将种子拌少量细土(1∶10),均匀撒于床面,再覆盖一层细土或草炭,厚度以刚盖住种子为宜。

⑥苗期管理

紫苏育苗期间应经常喷水,保持营养土湿润。如气温低,可在穴盘或苗床上覆盖塑料薄膜保温保湿;如气温高,则应在穴盘或苗床上覆盖遮阳网降温保墒;薄膜或遮阳网在幼苗出土后揭去。

育苗期间棚室内气温应保持在16~28℃,超过25℃时要及时通风降温,白天温度达到30℃以上时,加盖遮阳网遮光降温,夜间温度低于10℃则应注意防寒保温。种子发芽期间应保持土壤润湿,夏季每天早晚浇水,冬季晴天上午浇水,分苗或定苗后要保持土壤见干见湿。

苗床空气湿度不宜过高,应保持60%~70%的空气相对湿度,湿度过小时应喷水增湿,湿度过大时应通风降湿。当幼苗长至2片真叶时分苗或间苗,苗间距6~200px,或将苗移栽至穴盘或营养钵中继续培养。当苗长至4~6片真叶、苗高5~175px时定植。苗龄30~40天。

4.3大田准备及适时定植

①大田准备

田块要求土质疏松肥沃、排灌便利。每667㎡施优质农家肥3000~5000kg,基肥以撒施为主,深翻25~750px,与土充分混匀后作深沟高畦,畦宽100~2750px,沟宽30~1000px、深15~500px。垄上铺设喷灌或滴灌塑料管,每垄2根。为消灭杂草和防止地老虎为害,定植前3天可用72%异丙甲草胺(都尔)乳油100g加水25~40kg均匀喷洒土表除草,用糠麸拌敌百虫500倍液撒在畦面诱杀地老虎。定植前1天则在畦面上覆盖黑色地膜,以防除杂草。

②幼苗准备

幼苗4~6片叶,苗龄30~40天时定植。移栽定植时,如果苗床土过干,为避免起苗时伤根和便于起苗时多带土,要在移栽前1天将苗床浇透水。

③定植时间

棚室温度可稳定控制在15℃以上的,根据生产计划随时定植。长江流域秋延迟栽培9~10月定植,越冬栽培11~12月定植,春提前栽培2~3月定植。

④定植密度

每畦定植4行,行距20~625px,株距18~550px,每667㎡定植8000~9000株。

⑤定植方法

定植时幼苗直立,不露出根系,定植后立即浇定根水稳苗,3天后再浇第2遍水促进缓苗。

4.4定植后的大田管理

①肥水管理

紫苏幼苗定植活棵后应每周浇1次水,每半月追1次肥。采用膜下滴灌的,一般春秋季每天上午滴灌1次,冬季每隔1天的中午前后滴灌1次,夏季则每天早、晚各滴灌1次,每次滴灌的时间均为0.5小时,整个生长期间应保持膜下土壤见干见湿。每月土壤追肥和叶面追肥各1次,交替进行。土壤追肥一般随滴灌冲施,每次每667㎡用尿素6kg、三元复合肥4kg。叶面追肥一般用0.5%尿素液喷施。

②植株调整

紫苏分枝能力较强,定植后20天,对已长成5个茎节的植株,应将茎基部4茎节以下的叶片和枝杈全部摘除,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随植株生长抹去多余的腋芽、小杈,保持每株有6~8条侧枝,当侧枝7~8片叶时及时摘心。随时除去老叶、黄叶、病叶及畸形叶片,减少养分浪费,减轻病害发生。

③温湿度管理

紫苏喜温暖气候条件,茎叶生长适温20~26℃,春秋季白天气温升到30℃时,及时打开棚顶膜、棚边膜及其他通风口通风降温。夏季高温时可揭去围裙膜,仅保留顶膜防雨,并加盖遮阳网遮荫降温。

冬春季夜间气温降至15℃时,盖好棚顶膜、边膜,关闭其他通风口;外界气温低于10℃时,多重覆盖大棚保温防寒;低于5℃时开始加温,11~12月温度设定为16℃左右,1~3月温度设定为14℃左右。

紫苏在稍干燥的环境下才能健壮生长,温度允许条件下每天要通风换气,最佳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生产上主要通过覆盖、滴灌、通风等措施,尽可能把棚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最佳指标范围。

④光照管理

冬春季大棚宜选用透光性好的防雾滴、耐老化多功能薄膜,并保持膜面清洁。温度允许情况下尽可能增加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夏秋季还要适当遮荫降温。秋冬季日照变短,紫苏极易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叶片变小、变老,不堪食用。为避免植株进入生殖生长,可采取人工补光。

一般在育苗后7~10天开始人工补充光照,保证每天光照时长15~16小时。每667㎡安装18W的节能灯100个,安装高度1.2~1.4m,并随着紫苏的生长不断上调高度。每天补光5~7小时(夏季5小时,秋冬季7小时),整个紫苏秋冬季栽培过程中需持续人工补光,达到抑制花芽分化、促进叶片生长的目的。

4.5采收及贮藏保鲜

当第5茎节以上叶片宽6~225px时,即可采摘。留下足够的功能叶,以使紫苏继续生长。采后将上部茎节上发生的腋芽抹去。采叶高峰期,每隔3~4天采1次。从采收到生产结束,每株可摘叶200~250片,出口加工成品率60%~70%。每667㎡可产鲜叶1500~2000kg。

①采收要求

采收前剪净指甲,戴上手套。采收时细心轻采,每片叶摊平叠齐,手中每次采叶不超过10片。叶片放入桶内,叶面向下,叶背朝上,松散堆放,叶片放到平桶面后盖上湿布,放置阴凉处,并尽快送冷库冷藏(温度3~7℃,湿度80%)。

②出口日本叶片质量标准

色泽嫩绿、形状心形,大小符合3个规格,M级:6.5~175px;L级:7.5~225px;2L级:9.5~275px。要求分级包装,去除不合格叶片,再按叶片大小分级,每10张叶用橡皮圈扎成1束,每5束合格产品包装编号后再送保鲜库。

4.6留种及采种技术

紫苏是靠昆虫传粉的异花授粉作物,留种株从7~8月开始不再采收成品叶,以利制造养分供应种子生长,留种时要注意不同品种间要有1000m以上的空间隔离,开花前要拔除杂株或变异株,以免品种混杂、种性退化。留种株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并适当控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因为紫苏种子成熟后极易自然脱落,所以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当紫苏种子大部分转褐成熟时,及时收割花穗,在准备好的场地上晾晒数日,脱粒、扬净、晒干。种子保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每667㎡产种量50kg左右。

5病虫害防治

大棚紫苏栽培过程中病虫害发生较少,是比较容易实现绿色、有机生产的蔬菜。注意要严格控制农药安全间隔期。

5.1病害

病害主要有叶斑病、菌核病、灰霉病、锈病,可按照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进行。

避免连作,实行2~3年的轮作;选用抗病良种,选无病株留种,防种子传病;严格棚室、基质、土壤消毒,培育健康种苗;选择地势高燥、排灌通畅的地块种植,采取深沟高畦栽培,雨季要及时清沟排水;注意大棚通风排湿,避免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过大;测土配方施肥,施足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合理密植,及时摘叶打杈,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清除老叶、病叶、黄叶及病株残体,深埋或烧毁,消除病源。

叶斑病发病初期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8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50~600倍液喷洒叶面防治;菌核病发病初期可用47%春雷霉素+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植株根茎基部防治;灰霉病发病初期可用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锈病发病初期可用1∶1∶200的波尔多液或1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一般防病7~10天1次,连续2~3次。

5.2虫害

虫害主要有红蜘蛛、蚜虫、斜纹夜蛾等,可通过悬挂黄色粘虫板,安装杀虫灯、性诱器,覆盖防虫网、银灰色地膜,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及田间杂草,适时灌溉避免干旱,释放丽蚜小蜂、草蛉、赤眼蜂、瓢虫、小花蝽、食蚜瘿蚊等天敌等措施进行预防。

害虫为害达到防治阈值时,红蜘蛛可喷洒73%克螨特乳油2500倍液防治;蚜虫可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防治;斜纹夜蛾可用20%虫酰肼(米满)悬浮剂1800~22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