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 >> 详细内容
半月谈 | “四千行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11-16 10:48:22    作者:    来源:《半月谈》    点击:444

作为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直辖市,重庆应如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重庆以强农业、富农民、美乡村为目标,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四千行动”,加快探索具有重庆特色的城乡融合推动山区库区现代化和“三农”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的榨菜晾晒场上,工人将晾晒好的青菜头装筐/刘潺摄

农田改造,突破土地生产力瓶颈

山地丘陵占比九成多,耕地细碎、作业基础条件差一直是制约重庆“强农业、富农民”的突出难题。为此,重庆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以解决乡村产业振兴的土地生产力瓶颈。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农田建设处处长莫建兵说,高标准农田改造突出“四改一化”:即“改大”,实现小田变大田,弯变直、短变长;“改水”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改路”实现地块间互联互通,提高农机作业效率;“改土”提高耕地质量。“一化”就是实现耕作机械化,减轻劳力投入,提高农业效益。

改地后,涪陵区罗云镇干龙坝村原来3200多亩的“巴掌田”变成了田成片、路相通、渠相连的高产田。种粮大户李永明算了一笔账,田块改造后,大型农机具下得了田、转得开身,全程机械化后种粮成本每亩下降600多元。水稻、油菜轮作,玉米、大豆套种,种地效益实现倍增。

高标准农田改造后,一批“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现代粮油产业示范区在巴渝大地成长起来: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基础,以规模利用为手段,以农田综合种养为目标,实现“一田多产、一水多用”,旱地收益逐步达到3000元/亩以上、水田收益逐步达到5000元/亩以上。

随着粮田变成良田,配套激励政策越来越好,越来越多农户投身到规模种粮中。今年梁平区种粮大户达到了333户,比去年增加73户。梁平区种粮大户蒋丽英除了自己种植2000多亩水稻田之外,还组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种粮社会化服务。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刘贵忠介绍,在改地的基础上,重庆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产值,走品质化新路,让好地好水种出更优质农产品,让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

产业提质升级,富裕千万农民

重庆丘陵山地生态农业资源丰富,出产大量稻米、柑橘、中药材等农特产品,孕育着巨大的市场空间。重庆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资源优势,推动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引进一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领军型和骨干型“链主”企业,健全联农带农利益共享机制,力争到2027年形成5000亿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带动农业做强、农民增收。

一条覆盖黄连种植科研、市场交易、中成药加工的全产业链在石柱县逐渐形成,近万户种植户每年依靠黄连产业,户均收入超过3万元。在黄连产业链上游,石柱县建有黄连种植研发中心,漂浮式育苗等新技术在全县推广,农民种黄连更省时、省力。县里还推动企业加快黄连深加工,研发相关中成药、黄连花茶等产品。靠着这些优质、生态的道地中药材,大山深处的农民走上了富裕路。

在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等政策带动下,重庆突出“创业就业、强村富民”,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探索农业多种复合种养经营模式;盘活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培育特色劳务品牌,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

靠着种植脆李、脆桃,林下再套种黄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最近两年集体经济联合社收入都超过了60万元,每年直接向村民分红近15万元。“未来几年,村里黄精将进入大面积采收期,加上乡村旅游收益,农民收入还能增长得更快。”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说。

璧山区健龙镇人大代表参加企业、乡贤座谈会,深入调研摸“家底”,与众多民营企业探索出龙头企业带动型、优势资源开发型、回报家乡感召型、村企共建共创型、跨产业融合发展型等多种途径带动农民参与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乡村宜居宜业,建设现代版“桃花源”

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也要美。重庆推动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引领带动全市乡村面貌整体提升,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发展。

在潼南区大佛街道前进村村民黄小明家,三层小楼已经通上了自来水和天然气,房前屋后的地块还细致划出了菜地和园地,用竹木篱笆隔开,分别种上辣椒、南瓜和美人蕉、仙人掌等,既兼顾了农民生活需求,也起到了景观美化作用。

结合重庆乡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的特点,重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不仅实现单家独户“美一点”,更立足系统思维和整体规划,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逐步补齐乡村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实现“美一片”。

“乡村环境从‘要我搞’变成‘我要搞’,关键在于‘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调动群众共建宜居乡村的主动性、积极性。”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人居环境处处长刘明说。

近两年,潼南区双江镇金龙社区推动巴渝美丽庭院改造,采用群众“按需点菜”的方式,一家一户有针对性地改。金龙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姚传洪说,通过美丽庭院改造,大伙儿实实在在看到农房更美了,居住品质更高了,还有10多户农民主动将自己的农房拿出来,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合股,共同发展乡村民宿、书屋、咖啡吧等新业态,让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变现为经济价值。

刘贵忠告诉半月谈记者,基于人口流动趋势,重庆乡村宜居宜业建设更体现“乡村味”,推动乡村功能性与美学性的协调,既注重乡村路水电讯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也注重保持和提升乡村美学内涵,这样才能更好打造现代版的乡村“桃花源”。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